English

中国矿大走向新世纪

1998-03-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蔡可化 王继恩 我有话说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

中国矿业大学,这所中国煤炭行业的最高学府,明年就将迎来她的九十华诞。面对世纪之交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矿大正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致力于改革、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将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矿业大学带入新世纪,去迎接她建校一百周年辉煌的到来。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名为焦作工学院。她是中国煤炭教育事业的先驱,中国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之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石油矿业专家孙越崎等曾分别担任学院名誉董事和董事。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矿业学院,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为第一任院长。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的采矿系并入该校,中国众多知名的采矿专家汇集于此。1953年,学校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坐落于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建立新校并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学校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领导人欣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1825亩,其中北京校区31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目前各类在校学生已达11744人,其中研究生950多人。设有5个学院,7个系,30个本科专业。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是国家批准的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试点单位。全校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16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2人,教授169人,副教授403人,其他系列高级职称221人,教师中608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中心、环境科学与资源研究中心、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全校现有27个研究所和数十个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实验室。学校与国家INTERNET网相接的教学科研校园网已经开通,可直接检索国内外各种科教文化信息。学校图书馆藏书125万余册,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并将实现国际国内联机检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派专家到学校考察后称赞说:“这是中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之一,她的重点学科可以与国际最好水平相媲美。”

走过89个春秋的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勤奋、求实、进取、献身”的优良学风,已发展成一所具有矿业特色,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

九十载文化积淀,数代人辛勤耕耘,中国矿业大学曾培育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数百名博士,数千名硕士,数万名本专科生,相继从这里走出。如今,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政府部长、省长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煤炭工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矿业大学紧紧抓住“育人”这一永恒的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精心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工程。

根据“立足煤炭,面向社会;拓宽口径,面向未来”的原则,中国矿业大学较早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学科优化工作。

学校按照“重视基础,整体优化,注重全面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并且已在1996年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形成了模块式结构的课程体系,以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分阶段教学的教学模式;保证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加大对教学投入力度。近几年投入逾千万元,用于课程、教材、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91年以来,有37部教材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6部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电教片,在全国三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23项获省级奖,6项获国家奖,仅1996年评选中,申报10项成果全部获省级奖,其中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内容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较早地建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CAI)、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及教学多媒体制作中心,装备5个多媒体教室,可供1000名学生同时开课。

如果说中国矿业大学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那么在着力实施创造教育工程,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他们的成果也富有特色,引人瞩目。1988年开始,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出版了第一部创造学专著,成立了创造学教研室,1996年将《创造学》列为必修课向全校学生开设,并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工业自动化专业创造学方向试点班。与此同时,大学生创造学研究会、创造发明协会、大学生科技联合会相继成立。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全校性的多种科技创造竞赛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矿大学子参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得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这几年,矿大学生有37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在全省、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竞赛中有37项成果获奖。1990年以来先后5次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授予暑期“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在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名列全国高校前列,1996年,在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中,数力系学生王飞获得金牌,1997年,采矿系学生胡吉锋获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软件展示总决赛优秀奖。

构建全方位德育格局,实施大德育工程。多年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能力。在大学生组织发展方面,他们以党校培训为基本阵地,率先实施了对建党对象的“三级教育”,即对新生入学进行“早期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教育”,对发展对象在入党前进行“提高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点燃大学生心中的信念之火。学校设置了由两大理论教学阵地(“两课”教学,第二课堂)和三大实践教学活动(军事训练,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的大德育工程主体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素有重视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这里曾培养出6名国家健将和一大批一级运动员。1958年贺龙元帅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学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称号。近几年,先后刷新80多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记录,3次捧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多次承办了煤炭系统和江苏省的大型体育运动会,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田径训练基地”,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全国体育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大学生训练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矿大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基础扎实,业务过硬,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校的育人工作在社会上赢得了较高声誉。

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应用,促进校内外联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方针,参与煤炭工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与攻关,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煤炭地下气化”科研项目完成了半工业性实验,有两项科研成果被国家评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干法选煤”作为“八五”重大工业试验项目,已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在美国获得专利。“863”高科技“井下机器人”项目,历经多年的努力,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996年1月,国家主要领导人视察了中国矿大北京研究生部的水煤浆技术科研项目,对该项目的研究作了重要指示。近年来,学校重点抓了“九五”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如洁净煤、煤矿安全,综采放顶煤、型煤、煤层锚杆及煤炭重点专项科研项目等的论证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科技攻关。

“八五”期间,中国矿业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18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位,185项成果获得省部奖,78.1%的科研项目得到现场应用,39.6%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工作再创佳绩,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另有42项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中国矿大还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约70项,他们在发挥优势、保持特色的同时,开始向非煤领域拓展,寻求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中国矿业大学还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专门制定了学术交流资助办法,国际学术论文资助和奖励办法等,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校与美、英、德、俄罗斯、波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近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功地主办了三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讨论会。

1997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中国矿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工程的行列,成为全国率先开工建设的高校之一。

“211工程”建设,其重点是学科建设。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把学科建设作为“211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根据“发挥优势,重点扶持”的原则,确定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为基础,选择对国家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七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学科覆盖面和专业领域大为拓宽,基础学科得加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采矿学科为龙头,包括煤炭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及与之相关学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建设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2%以上,40岁以下教授有16人,35岁以下副教授87人;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国家“百千人才工程”,4人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学术基金,2人列入江苏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11人被确定为煤炭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人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有30人分别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4人,第三层次25人。

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加快了学校改革步伐,先后推进了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后勤社会化服务、住房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在此基础上,今年元月1日,全面实行了“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将学校财务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管理保障、校办产业四条线实行分线管理、分点核算,这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

探索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中国矿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9年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成立了由煤炭各主要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成立以来,在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学校的“211工程”建设得到了各大董事单位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与煤炭部联合共建中国矿业大学也已展开,面向社会,合作办学,这将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1997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正式设立,并纳入北京市高等学校管理序列,给学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学校确定了“巩固提高徐州,稳步发展北京,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抓紧进行北京校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调整和理顺两地办学的关系,充分利用首都的有利条件,使北京校区成为学校扩大对外联系和交往、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办学实体。

党的十五大带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和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国矿大“211工程”建设以及北京校区的设定,为学校面向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面向新世纪,中国矿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科技领域中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基地,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代表国家先进水平、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矿业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将以更加辉煌的成绩,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

中国矿业大学,这所中国煤炭行业的最高学府,明年就将迎来她的九十华诞。面对世纪之交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矿大正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致力于改革、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将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矿业大学带入新世纪,去迎接她建校一百周年辉煌的到来。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名为焦作工学院。她是中国煤炭教育事业的先驱,中国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之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石油矿业专家孙越崎等曾分别担任学院名誉董事和董事。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矿业学院,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为第一任院长。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的采矿系并入该校,中国众多知名的采矿专家汇集于此。1953年,学校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坐落于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建立新校并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学校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领导人欣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1825亩,其中北京校区31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目前各类在校学生已达11744人,其中研究生950多人。设有5个学院,7个系,30个本科专业。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是国家批准的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试点单位。全校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16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2人,教授169人,副教授403人,其他系列高级职称221人,教师中608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中心、环境科学与资源研究中心、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全校现有27个研究所和数十个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实验室。学校与国家INTERNET网相接的教学科研校园网已经开通,可直接检索国内外各种科教文化信息。学校图书馆藏书125万余册,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并将实现国际国内联机检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派专家到学校考察后称赞说:“这是中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之一,她的重点学科可以与国际最好水平相媲美。”

走过89个春秋的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勤奋、求实、进取、献身”的优良学风,已发展成一所具有矿业特色,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

九十载文化积淀,数代人辛勤耕耘,中国矿业大学曾培育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数百名博士,数千名硕士,数万名本专科生,相继从这里走出。如今,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政府部长、省长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煤炭工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矿业大学紧紧抓住“育人”这一永恒的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精心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工程。

根据“立足煤炭,面向社会;拓宽口径,面向未来”的原则,中国矿业大学较早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学科优化工作。

学校按照“重视基础,整体优化,注重全面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并且已在1996年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形成了模块式结构的课程体系,以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分阶段教学的教学模式;保证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加大对教学投入力度。近几年投入逾千万元,用于课程、教材、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91年以来,有37部教材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6部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电教片,在全国三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23项获省级奖,6项获国家奖,仅1996年评选中,申报10项成果全部获省级奖,其中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内容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较早地建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CAI)、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及教学多媒体制作中心,装备5个多媒体教室,可供1000名学生同时开课。

如果说中国矿业大学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那么在着力实施创造教育工程,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他们的成果也富有特色,引人瞩目。1988年开始,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出版了第一部创造学专著,成立了创造学教研室,1996年将《创造学》列为必修课向全校学生开设,并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工业自动化专业创造学方向试点班。与此同时,大学生创造学研究会、创造发明协会、大学生科技联合会相继成立。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全校性的多种科技创造竞赛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矿大学子参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得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这几年,矿大学生有37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在全省、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竞赛中有37项成果获奖。1990年以来先后5次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授予暑期“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在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名列全国高校前列,1996年,在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中,数力系学生王飞获得金牌,1997年,采矿系学生胡吉锋获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软件展示总决赛优秀奖。

构建全方位德育格局,实施大德育工程。多年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能力。在大学生组织发展方面,他们以党校培训为基本阵地,率先实施了对建党对象的“三级教育”,即对新生入学进行“早期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教育”,对发展对象在入党前进行“提高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点燃大学生心中的信念之火。学校设置了由两大理论教学阵地(“两课”教学,第二课堂)和三大实践教学活动(军事训练,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的大德育工程主体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素有重视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这里曾培养出6名国家健将和一大批一级运动员。1958年贺龙元帅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学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称号。近几年,先后刷新80多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记录,3次捧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多次承办了煤炭系统和江苏省的大型体育运动会,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田径训练基地”,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全国体育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大学生训练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矿大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基础扎实,业务过硬,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校的育人工作在社会上赢得了较高声誉。

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应用,促进校内外联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方针,参与煤炭工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与攻关,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煤炭地下气化”科研项目完成了半工业性实验,有两项科研成果被国家评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干法选煤”作为“八五”重大工业试验项目,已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在美国获得专利。“863”高科技“井下机器人”项目,历经多年的努力,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996年1月,国家主要领导人视察了中国矿大北京研究生部的水煤浆技术科研项目,对该项目的研究作了重要指示。近年来,学校重点抓了“九五”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如洁净煤、煤矿安全,综采放顶煤、型煤、煤层锚杆及煤炭重点专项科研项目等的论证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科技攻关。

“八五”期间,中国矿业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18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位,185项成果获得省部奖,78.1%的科研项目得到现场应用,39.6%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工作再创佳绩,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另有42项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中国矿大还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约70项,他们在发挥优势、保持特色的同时,开始向非煤领域拓展,寻求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中国矿业大学还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专门制定了学术交流资助办法,国际学术论文资助和奖励办法等,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校与美、英、德、俄罗斯、波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近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功地主办了三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讨论会。

1997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中国矿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工程的行列,成为全国率先开工建设的高校之一。

“211工程”建设,其重点是学科建设。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把学科建设作为“211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根据“发挥优势,重点扶持”的原则,确定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为基础,选择对国家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七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学科覆盖面和专业领域大为拓宽,基础学科得加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采矿学科为龙头,包括煤炭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及与之相关学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建设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2%以上,40岁以下教授有16人,35岁以下副教授87人;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国家“百千人才工程”,4人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学术基金,2人列入江苏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11人被确定为煤炭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人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有30人分别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4人,第三层次25人。

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加快了学校改革步伐,先后推进了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后勤社会化服务、住房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在此基础上,今年元月1日,全面实行了“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将学校财务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管理保障、校办产业四条线实行分线管理、分点核算,这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

探索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中国矿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9年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成立了由煤炭各主要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成立以来,在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学校的“211工程”建设得到了各大董事单位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与煤炭部联合共建中国矿业大学也已展开,面向社会,合作办学,这将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1997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正式设立,并纳入北京市高等学校管理序列,给学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学校确定了“巩固提高徐州,稳步发展北京,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抓紧进行北京校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调整和理顺两地办学的关系,充分利用首都的有利条件,使北京校区成为学校扩大对外联系和交往、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办学实体。

党的十五大带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和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国矿大“211工程”建设以及北京校区的设定,为学校面向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面向新世纪,中国矿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科技领域中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基地,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代表国家先进水平、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矿业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将以更加辉煌的成绩,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